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亚洲眼 第十九期封面故事 : 6萬成員24小時候命 (3)

設立華文組跨越語言藩籬

何啟偉在60年代加入成人隊第一團隊的華文組,有趣的是裡面有台灣人、越南人、馬來人、印度人,而且都用英文交談。聖約翰救傷隊源自英國,急救課本媒介語是英文,讓許多英文不好的人望而卻步。朱震強指出,設立華文組就是為了讓更多以華文為媒介的人參與。即使課本仍然採用英文書寫,負責講解的訓練員會以華語解釋,培養人們更大的興趣。

“2004年以前,聯邦直轄區華文組的人數不會超過500人,到今年7月為止,華文組的人數已經增加到1500人了。明年百年隊慶,我的目標是招收到2500名華文組成員。”華文組的人數激增,尤以是小學生為甚。大部分的課本以圖片為主,一圖勝千言,加上以華語講解,能讓學生輕易瞭解急救步驟,也跨越了語言的藩籬。“急救的知識很重要,語言不應該是一個障礙。”大馬的急救知識大部分來源仍是英文,若要拿到華文資料,通常都是向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取得。朱震強強調,人們應該跳脫語言的框框,華文組也在努力拉近成員與總部之間的距離。


拯救傷者第一優先

最怕塞車耽誤時效

聖約翰救傷隊雖有全職員工,但大部分會員都是志願服務者。全職員工的薪水也較一般公司低六成,聘請員工不易。通過考試的隊員,都有機會跟隨救護車外出急救。成年的志願者平日都各有工作,到了星期六日則花費時間在聖約翰救傷隊裡。

救護工作有特定流程,然而有許多不瞭解救護流程的人經常會指責救護人員處理不當。李和忠說,隊員也曾被大眾責備愚蠢。約5年前的國慶慶典前,有人組成摩托車隊伍環島慶祝國慶。摩托車隊伍在豐盛港碰到意外,與大卡車相撞,有6人死亡。聖約翰救傷隊派遣救護車到現場搶救。

“我們的隊員回來後很傷心,因為人們責備他們愚蠢,沒有把事情做好。我們訓練隊員進行急救,原則是必須拯救能拯救的人。如果一個人已經腦漿四溢死亡,我們就得把他放下,而去拯救那些呼吸困難,胸腔受傷的傷者。許多人並不知道甚麼才是最佳的急救方法,碰到意外他們很緊張,反而會做了一些傷害傷者的事情。”

希山慕汀說,救護車隊的工作就是與時間賽跑,他們必須要快速抵達案發現場,冷靜處理病患,應用急救知識將傷者的傷害減到最低。一般民眾都認為救傷車是馬路上的霸王,事實上駕駛救傷車時要比平時更謹慎,除了避免發生新的車禍,載送傷者的途中也要儘量避免加劇他們的傷痛。所以,他們每天必須檢查醫療工具、救傷車的引擎。另外,車隊的醫務成員也必須每天操練,把體格保持在最好的狀態。

雪隆區一帶嚴重的塞車現象,是救傷車隊面對的一大難題。因此平時他們會進行實況訓練,找出最快的路線。每次出動,他們須在15分鐘內抵達案發現場,所以他們平時要熟悉各處的捷徑。除此以外,面對傷者親屬也是救傷車隊的另一難題。他們必須安撫親屬的情緒,以免耽誤急救的最佳時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