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亚洲眼 第十九期封面故事 : 6萬成員24小時候命 (1)

成立於1908年的馬來西亞聖約翰救傷隊明年即滿百歲,一直都是協助病患與傷者的先鋒,為人們提供“EMAS”(Emergency Medical Assistant Service)緊急救援支持服務。走過悠長歲月,救傷隊與世界一同經歷興衰。救傷隊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即成立,戰爭時參與救援行動,和平時則進行急救、救災和社會關懷活動。至去年為止,所招收的成員已超過6萬名,皆具備基礎急救能力,隨時候命,搶先救人。

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若能“百年救人”,亦是大功德一件。

馬來西亞聖約翰救傷隊成立於1908年,明年即將跨入百年大業。或許因為平日行事低調,不像救護車出勤時的高聲震鳴,專心救人後又默默收隊,所以不太有國人知道這一組織已有百年歷史。然而除了“100”,以下的這些數字,足以讓你理解其大志及影響力──

#24小時:隨時候命的原則,日夜救人,百年如一。

#6萬:至去年為止,大馬聖約翰救傷隊已招收逾6萬名各族成員。他們來自各領域,含蓋老中青三代。

#50萬:全球聖約翰救傷隊的急救訓練員每年向逾50萬名成員及非成員傳授急救技巧。

#400萬:由50萬名成員每年集體奉獻逾400萬個小時於社會服務。這些數字,都包含在一個無私奉獻的概念裡──“EMAS”(Emergency Medical AsistantService)。EMAS在馬來文裡有著黃金的意思。意即聖約翰救傷隊的自我期許,力求提供人們黃金級的救援服務。

多年來,每個穿上制服的聖約翰救傷隊員都具備基礎急救能力。作為救援先鋒,雖然大部分隊員並非專業的醫護人員,但由於擁有基礎急救技巧,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此外,救傷隊不只向年輕成員灌輸紀律精神,亦培養其領導能力,不少成員在離開校園後成為各領域的領導人物。成年隊員則可透過眾多的活動開拓人際關係。

位於吉隆坡蕉賴的大馬聖約翰救傷隊總部既是辦公室,也是24小時緊急救護中心。其救護車皆由大眾或企業機構捐獻,除了在危難的當兒適時出現,也會在慶典場合出動候命。自1993年開始,每年開齋節及農曆新年前後兩天,聖約翰救傷隊都會派出隊員與救護車駐守各主要大道,以便在意外發生時立刻救人。

組織架構龐大
聖約翰救傷隊每年都派員到學校或機構傳授急救知識。把握時間急救,能挽回更多生命。總指揮官拿督劉明德期望在2020年達到“一個家庭一個急救員”的目標。

遇上戰亂,聖約翰救傷隊將義無反顧上前線救援。局勢太平時,救傷隊除了救人,還需兼顧社會服務工作,例如參與捐血活動、設立洗腎中心、愛心之家、環保活動等。

聖約翰救傷隊的組織架構龐大,除了有國家級別、州級別,還有著區級別以及各小分隊。70年代,各州各區間的訓練課程各有不同,組織管理也有所迴異。聯邦直轄區華文組聯合委員會主席朱震強回想,中學時他已是救傷隊員,拜訪他州分隊後,才發現彼此系統的不同。

80年代,劉明德接掌全國總指揮一職,這情況終於改變。救傷隊重新修訂總規章、服裝規章和其他活動,統一各州管理系統,包括急救綱要、課程等細節,逐步拉近了各州之間的急救水平。接著,陸續有些分隊如檳城、吉隆坡和巴生濱海區等獲得各種類別的ISO鑑定。而下一個目標,便是朝申請國家總部ISO鑑定之路邁進。




為了加快救護人員抵達的速度,總部增設了兩台救傷摩托車。

2 comments:

james said...

where the motor come from? muar no motor de ma...

tango said...

That medic motor is not belong to Muar Area HQ, but belong to National HQ. That article & picture grabbed from Eye Asia.